青春期的孩子,内心世界非常之丰富,他们有诸多热情,却又对自己缺乏自信;他们渴望得到大人们的肯定,渴望与大人们“平起平坐”。但因为家长对孩子细腻思想情感的忽视,让孩子觉得无法在父母那里取得理解和认同。
青春期的孩子求知欲很强,且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。他们思想活跃、兴趣广泛;他们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;他们急于摆脱对父母的依赖;他们会对别人的观点、态度和意见做一番审查,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观点。
一方面,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有了独立意识逐渐增强,他们要求摆脱家长的管束,表现出心理“断乳”的强烈愿望。他们在吃穿住行以及对事物的看法上,均常常与父母不一致,思想言行等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。
如果16岁孩子和父亲对打这件事已经发生,儿子情绪激动,那么父母要懂得避开他的锋芒,先走开冷处理一下。切忌话赶话,一句都不饶孩子,最后造成孩子情绪失控,歇斯底里!很多家长真的看到孩子歇斯底里了,才摇头走开,那为什么不能早点走开呢?把孩子逼到这份上,真的很伤感情。
当然,冷处理不是不处理,等双方冷静下来,就要谈一下这件事,谈的时候,先别谈这件事本身,而要谈遇到矛盾怎么处理,不把这个问题谈到双方观点基本一致,直接谈事,很可能还是谈崩。唯有先把处理分歧的态度谈妥了,孩子才知道,同意父母的话,我该怎么做,不同意,又该怎么做,完全不需要发脾气。
家长要与孩子开启正确的交流模式,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。处于叛逆期的孩子,其实内心更渴望得到成人及父母的认可。他们的想法或许天真,但却是通往成人道路上,必不可少的那个链接。作为引路人的我们,要学会尊重孩子们的想法,即便是幼稚的,我们也要为他们分析利弊,让他们自己学会权衡,学会应对。
家长要正视与孩子间的矛盾,不要逃避问题。家长和孩子之间有了矛盾之后,要寻找矛盾的源头,然后解决,缓和与孩子之间的关系。家长要摆正自己的身份和位置,和孩子做朋友。家长不能因为自己是父母就随意批评孩子,这样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,激化矛盾。
家长要学会和孩子沟通,不要不和孩子沟通。家长和孩子产生矛盾之后,要学会主动找孩子沟通,解决与孩子之间的矛盾,拉近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距离。家长不要一直唠叨孩子,一直在孩子面前念叨,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厌烦心理。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,给孩子正确的引导,但是不要一直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念,否则会适得其反。
教育无小事,教育无时无刻都在进行。父母要做好榜样,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,平时遇到事情,不要用粗暴的方式进行,需要更多的教育智慧。这种形式的好处是让孩子知道,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,有了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!